星期五, 8月 24, 2007

死亡的威脅

死亡的威脅

基督教週報 牧耕筆談

作者:盧美玲

  「我不明白,為什麼服事上帝的人,卻得不到上帝的賜福?我的女兒為了上帝而成為宣教士,但她的孩子在七個月大的時候,忽然停止呼吸,離開了世界,帶給我們全家極大的傷痛與打擊。上帝啊,為什麼?」這是一位名聞四海,歷練豐富的年長牧師,在一個數百人出席的主日敬拜講台上,發出的一段吶喊。

  「我用了一年多時間,走在心靈的暗夜與幽谷,反覆思想這到底是為什麼。後來我開始多方面默想耶穌在世上走過的路,我漸漸開始明白,跟隨耶穌,服事耶穌,就是為耶穌受苦。我不再問為什麼,因為耶穌所受的痛苦與不公平,已經安慰以及更新了我的心靈。」聽到這段話,感覺終於有人真正明白我的內心在媽媽忽然去世之後的感受與歷程。

  年輕的好友患上癌症,經過兩次手術、化療與電療。在病痛中,他最深的反省是人類必須好好照顧上帝所賜予的身體,過量的工作與壓力,以及非人的生活方式,都是對上帝與身體的不敬重。為此,他辭去一份看似「神聖」,實則不把他當作「人」的工作,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與方向;他回應了病痛與死亡的聲音,而重新將目光聚焦於上帝。

  忽然患病,忽然感受死亡的靠近時,人願意拿出所有的金錢,卻發現金錢無法保障下一秒的呼吸;人願意放下日夜衝刺的工作,因為痛恨工作奪去了健康與家庭生活;人急著把握機會,告訴家人「我愛你」、「對不起」,或者「我很後悔」;人願意無條件的改變生活方式,甚至改變一生的價值取向與追求。

  死亡的威脅向人揭示生命的本質:家人、愛、關心、珍惜時間、把握機會、擁抱、感情的表達、敬畏上帝;「塵歸塵,土歸土」,死亡的威脅告訴我們,生命的主權與意義在上帝的手中,所以對於怎麼活下去,我們必須重組生命,將所有的事物重新擺位。

  如果沒有死亡的威脅,恐怕我們將活的麻木不仁,或單單戀棧今生,以為今生就是人的目標與終點。因為死亡的威脅,讓人聽見上帝的關心與呼喚,並與上帝,也與人和好。看似失去,實則獲得,看似死亡,實則重生;回應了死亡的威脅,我們終於真正活著。

星期五, 8月 17, 2007

咀嚼痛苦可以豐盛我們的生命

香港基督教週報 牧耕筆談

作者:盧美玲

  「你經歷過痛苦嗎?如果你沒有經歷過痛苦,那你的人生會很痛苦。」這是楊博士在一講座中的開場白,也吸引了我所有的專注與認同。

  楊博士繼續說著:「好好咀嚼你的痛苦,會使你的生命豐盛起來。當你明白自己,接受自己的時候,你就可以學習去明白並且承擔別人的痛苦。如果可以幫助別人減輕一點痛苦,那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。」

  想起有一次,一位長者請我幫他寫下他人生的經歷。來到我的辦公室,他從自己的出生開始述說。當他說到十多歲與父親一起出海遇到大暴風的經歷時,忽然静了下來,然後徐徐的掉下了男兒淚。那一刻,我不知道可以說什麼或做什麼,只是遞了紙巾盒給他。我沒有說話,大家安靜了一會,然後他繼續講述自己的故事。

  其實在那一刻我有一種感覺,卻說不出是什麼。但在楊博士的講座中,他幫我說出來了:「聆聽別人最痛苦的故事,讓我們的生命很豐盛(rich)。一個人在痛苦中會找你,表示他信任你;獲得信任比獲得愛更可貴。當一個人覺得你明白他的痛苦時,他面對痛苦的精力就會升高一點。然而並不是所有痛苦的人都有機會經過你身邊,所以如果有這個機緣,好好珍惜,與痛苦的人一起經歷痛苦,你的生命會豐富很多。」

  回想過去其中一個最痛苦的階段,我感覺很想死。我分別告訴兩位最可以信任的朋友:「我想死。」她們聽了,不作任何反應,繼續聽我吶喊著:「我想死!」一位朋友等我說夠了,輕輕回應一句:「你說這句話,讓我感覺到你真的很痛苦。這段路不易走,但作為你的好朋友,我會繼續支持你的。」我聽了,感覺到她完全明白我的痛苦,不禁放聲大哭了起來。哭完之後,我同時也獲得了堅持下去的力量。

  細細咀嚼痛苦、擁抱痛苦,是「與痛苦的人一起痛苦,與悲哀的人一同悲哀」的起點,也是人生的必修課。

星期四, 8月 02, 2007

求開闊我們的心靈空間

【作者:盧美玲,刊於香港基督教週報 牧耕筆談 05.08.2007】

  夏日炎炎的中午,走在艷陽下幾乎透不過氣來,內心則為了一些討厭的事在嘰哩咕嚕。無意中抬一抬頭,竟然看見前不久才認識的一位身體有事的女生,就在我努力思索著她的名字時,她已經比我快了一步,大聲與吃力的喊了一聲:「盧姑娘!」同時露出了開懷的笑容。

  不知道是否因為那讓人受不了的陽光與熱度,還是急著要去處理一些事情,我似乎不在狀態,只是匆匆的,例行公事似的,問了女生與她母親要去哪裏,然後回答她們我要去哪兒之後,就快步的走了。

  走了幾步之後,內心覺得非常難受,有一股想哭的衝動,卻不明白何以有這感覺。到了晚上安靜思想的時候,我才開始明白,原來在當時,我沒有正眼看著女生說話,更沒有停下來聽她說話或對她說話;當時的我,像個逃犯似的,匆忙離開。

  我在逃避甚麼?為甚麼我本能似的逃離那個場景?可能是因為陌生吧。對甚麼陌生?對她的病感到陌生。為甚麼陌生?因為我恐懼。恐懼甚麼?恐懼……恐懼被她發現我恐懼,恐懼被她察覺到我的不自在……

  說穿了,我只顧自己的不自然與害怕,卻沒有去回應她見到我的興奮,也沒有與她多談幾句話。我想哭,因為我有點無法面對自己的冷漠與恐懼;我逃離,因為我無助,甚至對於自己的視若無睹感到羞恥。簡單來說,就是發覺自己的心靈容量太小,也缺乏愛去開闊生命交流的空間,更遑論承擔彼此的重擔。

  耶穌應許說:「我來了,是要叫人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懇求耶穌在我們裏面的豐盛,開闊我們的心靈空間,好叫我們能夠像祂那樣尊重人,多於控制人;關心人的乾渴,多於自己的成就;聆聽人的心碎,多於苛責或「教誨」;與失敗跌倒的人一起禱告,多於背後談論或審斷。

  求耶穌的降卑承托我們,可以與生命的破碎共存;因為耶穌已經先為我們而破碎了自己。